聆听心声
以下是来自港大各专业的学长学姐,将他们来港大后的生活絮叨给你听。
今天的分享人是来自香港大学的几位学长,她们来自厦门、山东、天津、她们来告诉你传说中的香港大学...
|
姓名:林殷宇
经历:社会科学学士一年级
来自厦门外国语学校
|
环球课堂
港大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供学生自己安排,加上香港办签证很便捷,出国是家常便饭。

|
我就在大一的时候去了德国慕尼黑。旅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慕尼黑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区,碰巧那个时候正好在学德国的政治制度和艺术历史,在慕尼黑的那一周便成了课本和现实结合的完美典范。
在慕尼黑老艺术博物馆里看到的课上讲的的丢勒《四使徒》
|

|
大一的寒假,我跟着港大去到了北京大学参加中国方略冬令营。在北大的那周,我们听到了北大国际关系最有名的教授讲课,进入人民大会堂与现任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李飞主任进行了很有趣的交流。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能够和香港同学推心置腹地谈谈中国的发展,与北大的同学比较陆港高等教育的差别,和政府官员针对陆港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更重要的是,我带着在内地生活的经历,在香港学习的感受,和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一起,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了自己的国家。
与李飞主任合影
|
港大多元化的环境也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看世界。作为读政治经济的学生,Asia
Global Institute是个宝贝般的存在。AGI会经常邀请一些政府官员和知名学者来给港大学生做分享,比如院长陈志武教授,欧盟委员会贸易司副司长Mauro
Petriccione先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Christine
Lagarde女士等等。在这些讲座上,教授和学生们共同提问讨论,气氛十分融洽。在和这些大咖的交流中,我得以从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身上去涉猎一些从未听说的领域,去了解和反思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去窥探中国金融贸易的进步和挑战,也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
|
姓名:姚清宁
经历: 工程学士(计算机科学)四年级;来自济南外国语学校
2018年谷歌山景城总部实习
2017-18年耶鲁大学访问学生
2017年Indeed东京实习
201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期课程
|
在谷歌实习的时候,师傅每周都会给我约一顿特别的午饭。约的人多种多样,从刚毕业不久的同事,到已经在谷歌工作了十多年的他的领导的领导。每顿饭时他都会提一系列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总是:“对即将要离开校园步入工业界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我还以为这个问题的回答会像他们的背景一样五花八门,但事实上所有人都是沉思了几秒之后用不同的形式回答:“你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大学四年,港大一直在帮助我寻找这个答案。到现在也不能说已经找到了,但确实在一步步地向它靠进着。
两个儿时的玩伴走上了各自的道路,一个成为了一名不起眼的和尚,另一个成为了一名富有的大臣。
多年之后他们又见面了。穿着华丽的长袍的大臣对衣着朴素的僧侣表示同情,并且说:“假如你能学会取悦国王的话,你就不用靠米饭和豆子生活了。”
僧人回复道:“假如你能学会如何靠米饭和豆子生活,你就不用取悦国王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重要的是要能发现哪一道菜最合自己胃口。很感激港大给了我足够大的平台去探索和尝试,也希望你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走的道路。
HKU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
|
姓名:朴希敏
经历: 工程学士毕业生(主修土木工程);来自天津耀华中学
现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201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旧金山Herrero
Builders实习
2016年明德工程,HKIE新加坡交流项目,台湾大学暑期项目
2015年名古屋大学暑期交流项目,浙江丽水支教
|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英雄
小小空间,大大世界——不仅是对香港空间利用的描述,更是对这个都市精神世界的刻画。转眼我已经毕业了,在过去的四年多里,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我也见识了日本的企业精神和管理哲学,领略了宝岛台湾的风土人情,在美国湾区实习时与同事们一同创想如何通过科技引领未来,在支教、为农村建校舍的项目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的多方面需求。途中认识了亦或坚守理想以至忘我,亦或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亦或自由不羁想象力丰富,亦或真实简单而快乐幸福的人,在与不同人的对话里对自己的国家与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
记得大三暑假实习结束后,我便直接从美国飞回香港。大学期间,回家呆着的时间大概加起来不超过三个月。行李箱里别人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心里的地图越来越大,烦恼越来越少。而回到香港走进房门放下行李开灯的那瞬间,觉得自己到家了。
在港大,总有一个机会让你心动。
在港大,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英雄。
HKU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
|
姓名: 舒潼
经历: 理学学士(精算学)三年级
来自重庆一中
2018年英国保诚集团亚洲总部精算实习生
2017年志行会非你莫蜀项目组领队
|
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这三年
风险与机遇是我的专业中经常出现的词,也概括总结了我这三年在港大读书生活的心得。
“在港大读书,总感觉一只脚在校园里,另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社会中。“这句话虽然有调侃港大校园比较精致的意味,但的确能精确地描述我的体验。
正如之前所说,在港大读书,没有班级、没有辅导员、没有舍管——总而言之就是自己要学会管理自己。办理身份证要自己去湾仔排队,租房子要自己去联系中介联系搬家公司,家里马桶堵了自己去请通渠师傅——这些事情其实每一个最终会步入社会的人或早或晚都会经历并且熟练,但在港大,这一切都被提前了。一方面,这是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压力来源;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对个人独立能力的锻炼。
除了交给你主动权让你探索社会,港大时不时也会推你一把。比如精算专业的课程大纲中会要求你有一个个人或小组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者是至少半年的全职实习经历。这个规定是为了让你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场景去学习,二也是帮助你从大学向社会进行过渡,对之后的道路无论是选择做学术研究还是直接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到最初那个简单的标题,你可以看到我试图将这两个词和我所有的经历联系起来——这里充满了机遇,也暗含着风险。我感到很幸运,在我选择港大选择承担这些风险之后,我自认为收获了能与之匹配的回报。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有人会对这里高速的生活节奏感到不适,有人会因这里狭窄的道路与四处林立的高楼而觉得压抑。但我希望,如果你愿意来到这里,你也能在港大在香港找到生活的方向,也能抬起头从这逼仄的Concrete
Jungle里看见头顶的那一片天。
HKU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
|
姓名:梁力行
经历: 理学学士四年级(双主修统计及经济)
2016-17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生
2017理学院海外科研计划
来自广东实验中学
|
耶鲁这一年
港大理学院的旗舰项目海外科研计划(Overseas
Research Fellowship)为有志于科研的港大本科在读生提供优质的研究机会及资金。在结束了耶鲁的学业后,我申请到了耶鲁经济系的暑期科研项目,并获得了港大海外科研计划的支持及项目补贴。
在耶鲁,我协助Samuel
Kortum教授分析各类因素对国际贸易的的影响,并在他的引导下尝试理解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同时,我也得以邀得另一位港大教授成为我的校内导师,引导我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并时时反馈。回港后,理学院还为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们开办海报展示会,我得以了解到同学们在香港及海外高校的研究成果,并从大牛教授那里收获反馈。
这一年我收获颇多。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会获得不同的机会,但更难得的是收获不同的视角。走得多一点看得多一点,说不定哪段经历就给你带来灵感与启发?非常感谢港大和耶鲁给我这探索的一年,回香港后我心中又有了新的理想。
HKU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
|
姓名: 冷佳奇
经历: 理学士四年级(主修数学)
2017理学院暑期科研计划
2017-1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交换学生
来自重庆南开中学
|
用大学四年探索人生的可能性
我的心灵和身体,在大学的四年里一直在“漂泊”:香港呆两年,去美国一年,又回来香港,专业方向也不是从一而终。但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觉得真实而值得。刚进大学时候,人的兴趣是特别流动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允许专业的“自由流动”。港大不光是课程设置,还是学院氛围,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流动都是鼓励并且自然的。
我即将毕业并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我想,我会想念港大流动的四年,正是因为在港大,我能够用自己的努力来填补空白,进入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很多人都说,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不能轻易判断。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现在做出的选择和判断,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尝试/试错之上。
HKU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